- 註冊時間
- 2007-1-20
- 精華
- 在線時間
- 小時
- 米币
-
- 最後登錄
- 1970-1-1
累計簽到:392 天 連續簽到:1 天
|
字谜诗经常和民间传说联系在一起,比如下面这个故事:% B0 Z. B$ m* c P+ j' c3 g
1、乾隆年间的一天,有十几名举子赶到黄河渡口,准备渡河,正赶上黄河涨大水,无人摆渡。举子们望着汹涌澎湃的黄河,正在焦急之际,忽见从岸边芦苇丛中划出一条船来,船头站着一位老艄公。他把小船靠到岸边问明情况,就对举子们说:“我可以送你们过河,不过,有个条件,我先出个字谜请各位猜,猜中者,立即上船过河,分文不收;猜不中者就请拨马而回,再苦守三年寒窗吧!”- X; Y( u6 \$ P
举子们听罢,都觉得这有何难,就请老艄公出谜。老艄公念道:0 [( C7 _# T2 v# t7 ]
半边有毛半边光,半边有味半边香,9 a% r9 F5 M2 L: \3 J
半边吃的山上草,半边还在水里藏。
( H; \4 q& j3 P/ s举子们听罢,全傻了眼。这时,正在渡口附近洗衣裳的两位姑娘“噗哧”一笑说:“这么多的举子,连一个普通的字谜也猜不中,真是一群蠢才!”
{# ^" Y: ]# ?老艄公听了哈哈大笑说:“听口气,你们能解开这个字谜,何不说出来。让秀才们也长长见识。”两位姑娘推让了一阵,一位年龄稍小一点的站起来,念道:
0 _$ w2 L0 a. K! C5 J( B3 \8 r! ?水里游鱼山上羊,东拉西扯配成双,# G _. r! X X0 i/ {: k0 T; q. S) _
一个不吃山上草,一个不会水中藏。
4 k5 g7 d5 D# x7 D老艄公听了说道:“这群书呆子,干脆回家抱孩子去吧,免得浪费盘缠。”说着就舞动双桨,向黄河对岸划去了。* s+ ^; [1 @1 d! d
老艄公和洗衣姑娘都是同一个谜底,为一个字,请问是什么字?& Q& m3 A f3 d/ M
谜底:
9 H2 G: l% Z. Z# x) X) [0 G) E
7 _7 w0 O+ H9 M/ Z8 A* R2 Y1 o2 X2、古时候,有个李员外,年过花甲,只有一女。其女二八妙龄,花容月貌。一天,他为女儿挑选女婿,女儿隔着屏风偷看。员外要夫人去问女儿是否同意,女儿害羞地作了一首诗谜:+ k" b* u* v9 k* ]: G( v! e9 }. T/ y
雀屏选佳婿,双亲询女意;元宵欲观灯,怎奈才除夕。
5 n8 D4 G6 ]6 t$ [. Z- e$ _母亲不懂女儿的意思,李员外笑道:“她已允婚啊,诗谜的谜底就是‘( )’字呀。”母亲一想,顿然领悟。. G6 f& S d9 Y6 n
谜底:3 |& R3 v1 k6 k) M3 m) [
) S% {. ~9 r, r这个女孩子看来很有才气的,但在中国民间传说中,最有才气的无疑就是苏小妹。
2 C3 Y- U/ ]0 h9 a在传说中,人们作诗称苏小妹曰:$ S' q" u# u8 D3 h$ R. ]
文章华国是三苏,小妹聪明胜丈夫。
: D1 f* a- u6 r( t+ n: }7 Q借问古人谁得似,不羡班家有大家。3 H0 R, u1 P4 y' D* {- G r
诗末一句,盖言汉儒班彪女、班固、班超之妹,能作女诫,续汉史,才名重于当世,后适曹氏,人皆称为曹大家。今苏氏父子三人,又加小妹,可与三班大家齐名考也。苏小妹真是厉害啊,虽然历史上并没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人物,但她却比很多真实的人有名得多,也有才华得多,其实她就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的象征和体现。0 g" G$ S: L8 f3 a. V6 _5 B
. F! L. k9 T1 ~" `3、她最出名的恐怕就是三难丈夫秦少游的故事了,虽然历史上本就没有苏小妹,当然秦少游也不可能和她结婚,但故事中的风趣机智实在让人叹为观止。其中的很多都是谜语诗,现摘录如下:$ m1 b% b @; N, [" |1 l- T6 |+ n
相传一年秋天,苏东坡相邀风华正茂的秦少游到秋香亭饮酒赏菊。东坡问道:“贤弟才貌双全,何以迟迟未得佳偶?”少游答道:“人非草木,孰能无情?我心中早有钟情之人,只是羞于启齿。”东坡问:“但不知是谁家闺秀?”秦少游即席写了一首词作答:" A4 X; f: B6 z w! f
园中花,化为灰,夕阳一点已西坠。相思泪,心已碎,空听马蹄归,秋日残红萤火飞。
" j0 a$ R+ e$ L# j少游写完,递于东坡道:“这是一个字谜,请君猜详。”东坡看罢,心领神会,点头微笑,说:“原来如此,这有何难!”于是,东坡亲作红娘相助,成全了少游与小妹的婚事。) b8 v3 `3 K; Z* c. ~
谜底字:
# }# _ U6 P+ k7 d# _7 i: P2 _. \( B' c: |6 [6 r- z: ?; C
那他老兄是怎么成全的呢?说来话长啊!+ B0 M1 E8 H* c$ b1 Y1 m1 f
传说苏小妹要求婚的人猜谜,谁猜中了就许配给他。她出了一个物谜和四字谜。物谜是:“越大越好过,越小越难过;越短越好过,越长越难过;白天还好过,晚上更难过。”四字谜是:“东境脚为佳,女未肯成家,半口吃一口,音息心牵挂。”前来猜谜的无不扫兴而归。一天,秦少游前来应猜,苏东坡器重秦少游的人品才智,也明白他的心思,于是对他有所暗示。秦少游待小妹出谜后,很快就猜中了。/ f* m* W! X [0 u& q+ Z0 B' a5 F4 t
谜底:1 R9 y+ |! }7 ^" W: i3 [
9 Y0 L- H# q9 W" s7 p: v
将到洞房,只见门外齐齐排列着六个侍儿,簇拥一张书案,绣茵锦椅,兰麝馨香,上面铺好文房四宝,盘中设下三个酒器,乃是金爵、银杯、磁盏。另是三个丫环,手内持的是金樽、银壶、磁瓶。少游不解其意,傍边的老婆子道:“禀上新贵人,暂请少坐。小姐传命,不知新贵人才学何如,有三个题目在此,请新贵人看。如三题俱就,金模、金爵满饮三巡,请进洞房合卺。如猜得一个或两个,银壶、银杯满饮三巡,请在书房内少停,思索将未就者,俱要一一猜来。倘若三个都不能解,磁瓶、磁盏用三杯白滚水,请回翰林院读书三年,再请相见。”少游笑道:“好利害试官。既然如此,何不蚤些出题。”只见第一班侍女,取出一幅花笺,上面写的是一首诗曰:
. X6 X* W3 j0 [% T5 L铜铁投红冶,蝼蚁上粉墙,
, v! H; m: G5 |/ _+ I$ C9 P& F乾坤无二义,天地我中央。
# t+ f8 k) u! O7 S! l题面写着,“暗藏四字。”+ `( Y) X7 f% A- \1 d
少游想道:“头一句,‘铜铁投红冶’,红冶是炭冶之炉,铜铁投炉而化。第二句‘蝼蚁上粉墙’,蝼蚁必缘墙而上,分明是化缘二字。‘乾坤无二义’,道也。‘天地我中央’,人也。他笑我()。我若一直说出,就不是个作家。待我亦回他一首。”乃举笔题曰:
% u! [6 ^1 h- A, J# [/ o& d7 Q化工何事把春催,缘到阳和花自开。
: a4 u) z2 N# U& d9 z道是东风原有主,人人不敢上花台。
) Y9 Z K8 {, ^9 |侍女传将进去,霎时传话:“恭喜新贵人,猜着第一题了。”. v5 ?1 w5 ]/ {3 t% O
谜底:: X& b5 K3 f; p/ S. n
' n2 C* b. b( P# Y! N第二班侍女,又取锦笺一幅,上面也是四句,隐着四个古人。诗曰:
' k" P$ T4 y3 S) P/ y E凿壁当年照读书,先生知道喜何如。' n& B; o) {7 d7 E. r; r, t& I
爹娘隔户来窥看,不枉吾家千里驹。* Z" g, s: b6 z$ E# r! Y* U
少游笑了一笑:“这四个古人,倒也个个相熟。”乃另取花笺,题诗四句以答之。“猜着我的,便是他的了。”诗曰:
8 S8 \1 O; x7 S5 k" M三顾茅庐访此人,()3 l' ~0 u2 R# B8 \! b% v. j) x/ c8 H
武丁入梦得贤臣。()6 m6 s! G z' l x! o
圯桥进履兴炎汉,()7 @0 K: B) U V' v
跋扈将军太不仁。(), q" T! ^) E+ o \% j
侍女送与小姐,须臾又传出话来说:“恭喜新贵人,两场中式,只看末场何如。”5 U4 L6 I. K* u1 i
谜底:
3 j: D4 g+ m5 V Z, m b1 \
/ P% z7 Y4 j* C# |' U+ v第三班侍女,捧上花笺。说“三场极是容易,只须小小一个七字对儿可也。”少游曰:“七字对,不知对了多少,有何难事。”接来一看,只见上面写曰:7 N V) `) M2 l/ N
闭门推出窗前月; k" B8 ]2 y2 z/ U" K
少游初看时,不以为意。念了几回,倒也有些难对。不觉的起身走下阶前,对着一轮皓月,满径绿阴,又有一个小小鱼池,回栏掩联,水月流光,十分可爱。少游目注清泉,口念对句,手作推窗之状。个想荼(艹縻)架外,东坡学士暗暗瞧见,见他推来推去,象个对不出的意思,欲要替他对了,又恐小妹闻之不准。不若与他一个暗中会意,遂拾起一块石头,往鱼池中打来,打得池水潺激,月光荡漾,恍如万片玻璃之景。少游原是聪明过人,触绪而悟,闪而对曰:& g" A$ i, X* e$ o3 k2 ~
投石冲开水底天
- C# A8 I: U$ K; h* V0 E7 d少游写与侍女。传进未几。只闻房内细乐齐鸣,三班侍女满斟金樽美酒,各奉金爵,请新贵人饮中式酒。少游并不推辞,次第饮尽。两边笙箫琴瑟,簇拥少游,步入洞房,行合卺之礼。有诗为证:
: L; p4 ~- S6 E, {9 v3 B才人才女两相宜,三难新郎千古奇。
* ~# y; ?8 ~5 U& m( N不是探花秦学士,谁能对得女中师。2 i. }9 z1 t' t* C+ A
从此,一双两好,夫唱妇随,彼吟此和,居然一对良朋,兼着大小二苏,兄妹郎舅,恰又是两双诗客。……5 h0 w; t# [2 P
这段故事中最出名的是第三题,因为在中国人的生活中,对联比诗词更贴近生活和使用更多,本来对联不是在这个范围之内,为了完整性,所以一并摘录。另外第二题诗属于隐语诗范畴$ H. n1 s6 ~8 {* G: y4 w
|
|